中国人民大学杨万东教授来金沙讲学 11月13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编辑部副主编杨万东教授应金沙邀请,在蛟桥园北区综合楼718会议室进行了以“经济研究范式的调整与案例研究”为主题的学术讲座。讲座有副院长杨飞虎主持,院长张利国及师生共计50余人参加。 首先,杨万东教授介绍了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经济学家与学派,例如最早的经济学家色诺芬、将哲学引入经济学的阿玛蒂亚·森、劳动创造价值的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等。为了进一步讲述经济学研究方式的演进,杨万东教授以这些经济学家的研究方法为出发点,告诉我们在二十世纪前的大部分时间以及以前,经济学以论战为特点,提出观点,进行定性分析;而在二十世纪中叶,定量分析开始成为经济学的主流范式。讲到定量分析时,杨万东教授具体地讲述了经济学中的具体方法,并且以美国克拉克奖的变化具体解释了主流经济学论文发表比例的变化。 在介绍完经济学的范式调整后,杨万东教授便开始具体介绍案例分析研究。杨万东教授指出案例研究是以典型实例为基础对某一现象或事件进行剖析,并将其中蕴含的道理逐一分析出来,这就像讲经典故事,而如何用优美的语言生动准确地向它的每一位读者讲好故事则是对作者最大的考验。随后,杨万东教授详细地说明了案例研究的背景。首先是哈佛大学法学院和商学院先后将案例分析引用教学当中,并取得硕果;其次是随着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不确定性不断增加,经验主义学派和权变理论学派开始注重案例研究;最后由于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案例分析逐渐被边缘化。如今,在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学家们进行单纯地使用模型并不能够很好地解释中国经济发展,而案例分析在发现问题、启发灵感、解释问题等方面可以有效填补量化研究的不足,帮助经济学家讲好中国故事。 杨万东教授指出案例研究的类型有许多种,并且该类文章在国内外各大顶级期刊均有录入。在简单地介绍完被录入的文章后,杨万东教授又说明当下案例分析文章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模仿西方研究范式缺少中国特色,分析深度不够,专业人才不足和跨学科合作尚处在起步阶段等。同时,杨万东教授还阐述了案例分析的基本要求。“特定情境+独特故事+焦点知识”是保证一个案例完整性的构成要件,而案例分析文章的作者应当使用具有趣味性、易读性和普适性的语言来撰写正文,并基于“故事线-框架-理论-应用”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然后,他引用了几位国内学术大家对案例分析研究的看法,并讲述了研究型案例的特点。最后,杨教授使用26家期刊和1家报纸的具体征文要求介绍了加盟中国案例期刊联盟的征稿启事。 最后,杨万东教授详细地回答了“硕士研究生缺乏实地调研经历”的问题。至此,讲座在大家踊跃地参加和积极地探讨下落下帷幕,在座的经院师生都感到获益匪浅。 (图文/张凯璐 审核/杨飞虎)
|